作为一名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刚入校门就开始对学科类竞赛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想法,大一下就早早的把拿一次省级以上竞赛奖作为自己的目标,并投入了进去,起初我的队伍相对稚嫩,都是大一的新手,在心态、能力等方面都不够成熟,对竞赛的热情也并不高傲,相比起自由气息充斥的大学暑假,自学自律显得那么异类,很遗憾第一个队伍因为步调不能够统一,草草收场。
大二来了,随着我们的专业素养的提升,学校的鼓舞宣传,我又被吸入了学科竞赛的浪潮,这次我做好了一定的心理准备,在重新组建团队后我们加入了更多优秀的组员,其中就包含了侯明飞同学,他作为硬件负责人加入团队,一开始就包揽了项目中所有硬件设备的设计与开发。
组建完团队,我们与老师进行了选题,由于赛程的关系,我们的团队将面临巨大挑战,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两个创新型项目,并且在实现的同时需要将书面材料准备齐全,这对我们首次参加竞赛的队伍来说无疑是一座又一座山压在我们面前(院内更多的队伍都是只参加负责一个项目)。
开始备战,我们获得学校的许可,进驻笃行楼515实验室,那里成为我们长达1年的开发基地,因为我们计算机的课程在大二非常多,所以我们更多情况下在周末去515进行小组会议,对项目的内容进行讨论实践。我们经历了无数个漫长的夜晚,虽然生活中都是朋友,但是比赛讨论遇到争议的时候,我们都会非常认真的去表达我们的想法,反驳反驳再反驳,这样才能有所收获,经常会争的面红耳赤,或许这就是竞赛的魅力所在吧,在充斥着懒散气息的大学生活里,这样的思想碰撞真的让人兴奋。
备战过程中,时间基本上到了假期,我们团队自愿留到了封楼的最后一天,从早8点到晚8点,牺牲了个人时间,在实验室开始了开发工作,于此期间,我们亲如兄弟,互帮互助,没有埋怨竞赛的辛苦。回到家中,我们依然保持高效工作,定期进行项目抽查,进度监督。面对诱惑我们坚持初心。我们并没有闭门造车,我们还进行了市场调研,对项目的相关用户进行走访调查(驾驶员、老人),这一切丰富了我们的竞赛过程。
面对收获,我们的团队在一轮比赛后,获得的成绩并不是全校最好的,但是对于我们自己来说(一年两个项目,工作量太多),已经非常尽力了。
面对选择,到了大三,我们团队也面临解散,有的同学因为成绩优异直升本部,有的同学因为被第一轮竞赛消耗了耐心选择放弃,有的同学因为选择实习放弃了再次参与,只有我和侯明飞同学仍然选择再战,今年重新起航。现在我们带领着12人的竞赛团队,目标再创新高。
项目后期,我们回到学校,面对如浪潮般滚滚而来的赛事安排,我们起初显得有些手足无措,面对老师的修改意见也表现出不耐烦,这对首次参加比赛的团队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心态不稳很容易出现情绪上面的波动,大家难免有在“被子里抹眼泪”的情况,但是在最后关头放弃太可惜了,所以大家还是非常地有韧性,因为哪怕有一丝丝的动摇,将前功尽弃……